總體目標
以構建數字檔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體系為總目標,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全力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市域檔案治理標志性成果。推動檔案工作系統性重塑、數字化變革,構建數字賦能、上下貫通、高效協同的數字檔案整體智治體系。
計劃2024年年底,形成市域檔案整體智治體系基礎框架,初步建成市域電子文件統一歸集服務中心、市域一體化數字檔案室,初步實現基于“渝快辦”“渝快政”一網通辦平臺政務服務事項電子文件在線歸檔。2025年年底,形成市域檔案整體智治基本能力,數字重慶包含的“數字黨建”“數字政務”“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6大應用普遍開展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全市電子檔案數據有效歸集、高效整合,檔案在線利用服務場景延伸至鎮街、村社。2027年年底,形成市域檔案整體智治體系能力,檔案數字資源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統籌管理、整合歸集、共享利用全面實現,檔案數字安全屏障全面筑牢,上下貫通、左右聯動、高效協同的檔案智能監管體系全面形成。
實現路徑
1.建設“1”個數字駕駛艙
駕駛艙是實現決策指揮、執行閉環管控的中樞。在全面準確梳理檔案核心業務基礎上,設計開發重慶市檔案局、檔案館數字化治理駕駛艙,清晰呈現全市檔案工作核心職能職責、年度目標任務、重點工作提示及亮點工作展示等,提升“一屏掌控”指揮、調度、執行能力,全面形成局、館數字化履職能力。
2.打造“4”項能力應用
按照數字重慶建設要求,為提升檔案履職能力,積極打造“檔案在線”“渝檔快查”“一體化數字檔案室”“涉密檔案管理”4項重點能力應用。主要以“渝快辦”“渝快政”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為重點,建立電子檔案統一歸集、分級管理、互認共享、協同利用工作機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全市各區縣檔案館以及市、區縣兩級各立檔單位的電子檔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體系,構建“檔案資源全量歸集”“檔案移交接收進館”“檔案數據智能治理”“檔案資源多維利用”“檔案工作監督評價”等應用場景,實現電子文件“一點歸檔”、電子檔案“一鍵進館”、檔案服務“一屏辦理”、檔案監管“一網掌控”。
3.構建“4”大網絡基礎平臺
按照“四網四庫”模式,構建夯實基于局域網、政務外網、互聯網、政務內網的基礎平臺。分別建成:“局域網一體化管理平臺”,部署有檔案信息綜合管理系統、查檔大廳接待利用服務系統、電子檔案長久保存系統等8個子系統;“政務外網一體化管理平臺”,部署有重慶市檔案資源在線共享利用服務平臺、檔案館室一體化系統、電子檔案移交接收等4個子系統;基于互聯網部署有重慶檔案信息網、重慶檔案微信公眾號、網頁文件接收管理等4個子系統;基于政務內網部署有涉密檔案管理系統。滿足檔案“收、管、存、用”業務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障措施
1.夯實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重慶市檔案館先后投入檔案信息化建設資金近3300萬元,用于數字檔案館各項基礎設施及系統平臺建設,建成符合國家B級標準的模塊化非密及涉密機房、可視化中心、配電室、電池室和運維操作區等信息化技術用房近700平方米,網絡系統全部采用萬兆光纖為主干、千兆光纖到桌面模式部署,“四網”相互隔離,安全設備齊全,關鍵設備冗余;建成標準數字化加工場所1500余平方米,共分3個數字化加工區,各加工流程工位設置科學、規范有序、安防到位,可同時容納近400人進行數字化加工操作。各區縣檔案館普遍建有局域網,并以局域網為核心開展檔案管理應用。
2.強化數字資源建設
一方面,做好存量數字化。市檔案局每年初通報各級檔案館館藏檔案數字化率情況,推動存量數字化。市檔案館近3年投入資金3200余萬元,完成46.84萬卷、6193.7萬頁紙質檔案數字化加工,全市國家綜合檔案館數字化率平均達到90%以上;區域性全市檔案共享服務平臺匯集16類民生檔案數字資源37.5萬卷、1196萬件、8246萬畫幅原文檔案資源。另一方面,推進增量電子化。各級檔案館新接收檔案時,同步接收紙質檔案數字化副本。自2023年數字重慶建設推進以來,實時在線歸集婚姻電子檔案20.9萬件。同時,會同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衛健委等35個委辦局,完成政務服務事項歸檔對接917項。形成了門類多樣,內容豐富、管理科學、利用方便的檔案數字資源體系。
3.筑牢安全保障建設
通過加強標準規范、安全體系、人才隊伍建設,為數字檔案館建設提供全面保障。逐步建立完善《重慶市婚姻登記電子檔案歸檔管理暫行辦法(試行)》《重慶市政務服務事項電子文件歸檔管理操作規范(試行)》《重慶市黨政機關電子公文歸檔管理操作規范(試行)》《重慶市電子檔案移交接收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2023年—2024年,全市檔案系統開展“除險清患”“除險固安”專項工作,排查整治檔案安全風險隱患。全市檔案數據除在本地多套備份外,堅持每年開展異地備份。通過多種備份策略,多措并舉,實現檔案數據長久安全保存。開展科研課題研究,加強科技攻關,前瞻性研究大數據環境下的電子檔案長久保存和安全管理策略,探索健全電子檔案長期保全機制。
階段性成效
1.初步建立起統一集約數字檔案建設工作新模式
按照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以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即“三融五跨”高效協同為突破,以數據流整合決策流、執行流、業務流,遵循“統一建設、共享共用”原則,解決全市各部門各單位基于“一網通辦”公共平臺應用產生的電子文件統一歸檔、分級管理、共享利用的問題,推動檔案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從整體上推動市域檔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統一集約數字檔案建設工作新模式。
2.初步取得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新突破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市規劃自然資源局新增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市民政局婚姻登記等3個業務系統,開展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單套管理試點取得成功,試點成果在全市推廣應用。9個單位增值稅電子發票報銷、入賬及歸檔試點通過驗收。4個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其中,市民政局婚姻登記業務系統與“檔案在線”成功對接,實現了全市婚姻登記電子文件統一歸集、實時在線移交、及時共享利用,構建起全市婚姻登記電子文件辦理統一入口、文件統一歸檔、在線實時移交、統一共享利用的婚姻登記電子檔案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3.初步構建貫通市、區縣、鎮街、村社四級檔案利用服務新體系
建設覆蓋全市的區域性檔案資源在線共享利用服務平臺,并于2022年11月正式接入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為促進檔案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推動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向鄉村、社區基層一線延伸,解決人民群眾方便查詢檔案的問題,將該平臺延伸至鎮街行政服務中心。2024年3月,會同市委辦公廳鄉村振興幫扶集團將共享平臺服務網絡延伸到酉陽縣花田鄉何家巖村、中心村、茶香村3個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打通檔案利用服務“最后一公里”,構建起貫通市、區縣、鎮街、村社四級檔案利用服務網絡體系。渝北、永川、武隆等區縣將檔案共享利用延伸到行政審批中心和鄉鎮(街道)、村(社區),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檔案信息服務就在身邊,受到有關部門和群眾好評。
未來工作著力點
1.實施“158”工作路徑,推動新重慶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檔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遵循,落實市委袁家軍書記對檔案工作的指示要求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按照“158”工作路徑,全力推動檔案工作數字化轉型發展,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貢獻更多檔案力量。
2.深化“數字檔案”建設,推動檔案業務重塑
以數字化變革為牽引,積極促進數字檔案深度融入數字重慶建設,進一步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全面梳理檔案核心業務、全面重塑業務能力、全面再造業務流程,迭代升級系統功能,構建形成數字檔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體系,推進全市檔案數字化轉型升級。
3.提升“實戰實練”效果,培養干部人才隊伍
進一步加強數字化實戰實練,增強做好檔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光榮感,激發檔案干部創造性張力。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創企業合作,開展科研攻堅和理論研究,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檔案信息技術人才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整體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