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如期召開,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數字化轉型”“科技創新”等關鍵詞。在眾多議題中,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勝林提出的“建立工程數字檔案館”建議,成為基礎設施領域數字化轉型的焦點提案之一。這一建議不僅回應了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要求,更直面當前工程檔案管理中的痛點,為行業升級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一、現狀與挑戰:紙質檔案困局制約基礎設施發展
根據張勝林代表的調研,我國基礎設施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工程檔案管理仍以紙質為主,存在三大核心問題:
1. 效率低下:紙質檔案調取耗時過長,難以滿足精準養護、應急搶修等場景需求;
2. 信息孤島:分散存儲的檔案無法形成數據互聯,跨區域、跨項目協同困難;
3. 安全隱患:紙質材料易損毀丟失,歷史數據保存面臨風險。
以貴州省公路工程為例,一條高速公路的全生命周期檔案可達數十萬頁,傳統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智慧交通”“數字孿生”等新技術要求。
二、破局之道:工程數字檔案館的四大創新架構
張勝林代表的提案提出,通過“技術+制度”雙輪驅動,構建覆蓋全流程的數字化檔案管理體系:
1. 技術融合:構建“云鏈端”一體化平臺
- 引入區塊鏈技術確保檔案不可篡改,利用云計算實現海量數據存儲;
- 開發智能檢索系統,支持三維模型、施工影像等多模態數據關聯查詢;
- 試點AR/VR技術,實現工程結構的可視化拆解與歷史版本追溯。
2. 標準重構:從“碎片化”到“全周期管理”
- 制定《工程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覆蓋“文件形成→流轉→歸檔→移交→利用”全流程;
- 建立統一的數據接口標準,打通設計、施工、運維各階段信息系統壁壘。
3. 業態創新:激活“存量市場”數據價值
- 推動老舊基礎設施檔案數字化回溯,挖掘歷史數據用于結構健康監測、災害預警等場景;
- 探索數據開放機制,允許合規企業利用脫敏檔案數據開發智慧運維服務產品。
4. 試點先行:打造行業標桿案例
- 鼓勵交通、能源等領域龍頭企業率先建立示范性數字檔案館;
- 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小型企業數字化改造,避免“數字鴻溝”擴大。
三、深遠影響:從檔案管理到產業生態重塑
這一提案若落地實施,將產生三重變革效應:
1. 效率躍升:檔案調取時間預計縮短80%,助力基礎設施運維成本降低15%-20%;
2. 安全升級:電子檔案備份與分布式存儲可抵御自然災害、人為損毀等風險;
3. 產業賦能:催生“檔案數據分析師”“數字孿生工程師”等新職業,帶動區塊鏈存證、AI圖像識別等技術產業發展。
四、未來展望:數字檔案與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
隨著《“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推進,工程數字檔案館有望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底層數據樞紐。例如,城市地下管網檔案數字化后,可實時匹配氣象數據預測內澇風險;橋梁隧道檔案與物聯網傳感器結合,能實現結構健康狀態的動態評估。張勝林代表特別強調:“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地將紙質檔案掃描存檔,而是通過數據重構基礎設施的生命力”。
結語
2025年兩會上的這份提案,標志著我國工程檔案管理從“被動保存”邁向“主動賦能”的新階段。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檔案數字化轉型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注腳。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讓數據多跑路,讓發展更科學”,工程數字檔案館的藍圖正在為高質量發展書寫新的底層代碼。